【理论】奥卡姆剃刀原理
2019-09-25
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。
奥卡姆剃刀定理说明
奥卡姆剃刀原理(Occam’s Razor, Ockham’s Razor)是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、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(William of Occam,约1285年至1349年)提出。这个原理称为“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”,即“简单有效原理”。正如他在《箴言书注》2卷15题说“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,用较少的东西,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。”
为什么要将复杂变简单呢?因为复杂容易使人迷失,只有简单化后才利于人们理解和操作。随着社会、经济的发展,时间和精力成为人们的稀缺资源,管理者的时间更加有限,许多终日忙忙碌碌的管理者却鲜有成效,究其原因正是缺乏简单管理的思维和能力,分不清“重要的事”与“紧迫的事”,结果成为了低绩效或失败的管理者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管理之道就是简化之道,简化才意味着对事务真正的掌控。
简单管理对于处于转型和成长时期的中国企业具有非凡的意义,简单管理本身却不简单。奥卡姆剃刀定律也认为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,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。一些人动辄以“无为而治”、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来概括简单管理,又有几人能若庖丁般游刃有余?我们所知道的一流的企业家无不抱着异常谨慎的态度经营企业,如比尔盖茨“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”的论断、张瑞敏“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”的心态以及任正非一直所担忧的“华为的冬天”。可见,简单管理作为一种古老而崭新的管理思维和能力,蕴涵着深刻的内涵。
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,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,应当被无情地“剃除”。他主张“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”,即“简单有效原理”。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,被认为是异端邪说,威廉本人也因此受到迫害。然而,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,相反,经过数百年的岁月,奥卡姆剃刀已被历史磨得越来越快,并早已超载原来狭窄的领域,而具有广泛、丰富、深刻的意义。
(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)
上面的话简而概之就是:保持事情的简单性,抓住根本,解决实质的问题,不需要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,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更有效率的将事情处理好。而且多出来的东西未必是有益的,相反更容易使我们为自己制造的麻烦而烦恼。
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。
奥卡姆剃刀原理在现实的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,德国建筑大师路德维希·密斯·凡德罗坚持“少即是多”的建筑设计理念,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节都精简到不可再精简的绝对境界,去除不必要的装饰,保留核心元素并将其提炼升华,成为了极简主义的典范。
产品/交互设计时该注意什么
人们都说:“乔布斯对产品极简的偏执成就了苹果公司”,他在硬件和软件产品设计中都主张极简,iPhone摒弃了按键键盘操作,剔除了所有可以剔除的按钮,正面仅保留一个HOME键,让手机操作更加简单,不仅彻底改变了用户的使用模式,而且也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。无论是二十几年前横空出世的Foxmail,还是十几年前优化后的QQ邮箱,或是拥有十亿用户的传奇霸主微信,都证明张小龙是极简主义设计的优秀践行者,以用户价值为中心,回归本原,以终为始,打造极致的产品体验。
将奥卡姆剃刀理论应用于产品设计中,让产品更简单。
- 合并重复的功能,保持界面简洁
- 整合多余流程,缩短使用路径
- Don’t make me think
在整个产品开发期间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创建很多模块,版面或者元素,而它们的功能可能有些是重叠的。此种情况表明界面已经过度设计了。时刻警惕这些冗余的功能模块,它无用且降低了电脑性能。此外,界面上模块越多,用户的学习成本就越大。所以请考虑重构你的界面使它足够精简。
例如,一个服务官网的侧边栏同时显示着「立即致电」和「联系电话」,功能冗余,也分散了用户注意力。
观察微信和京东话费充值的支付操作,微信直接点击充值金额即跳出支付界面,而京东充值在选择了充值金额后,还要再点击「确认」才跳到支付界面,这一步骤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,因为大部分用户在打开app之前心里已知晓充值金额,即使京东这样做是为了提醒用户可以用京豆和优惠券抵扣,可以将其放在支付界面里,会更容易被用户察觉和选择。
简单的洁面能更好传达你要表达的内容。更能锁住用户的眼球,使之专心在你要表达的内容上。复杂的页面会让用户一时找不到信息的重点,也分散了访客的注意力。如用一个页面来表达产品,若采用三竖栏的结构就会显得很复杂,若采用两竖栏来展示,宽的竖栏做图片展示和性能介绍,窄的做次要的介绍或图片导航,这样能带给访客更好地阅读效果,顾客更有耐心阅读,你所要通过网站表达的内容也就能更好的传递到用户眼前。
着重强调一下,凡事过之不及,我们必须把握住最靠近临界点的一个度。如果说为了追求简单,提高用户体验而牺牲网站的基本功能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
将产品做简单的秘诀就是抽象,分类
微信为什么会简单,因为微信有足够抽象和分类的机制。微信的四个Tab,不会变多估计也不会变少。为什么?因为微信有商业的压力,所以他无法变少。但是也不会变多,因为产品刻意做好了抽象,做好分类。
看微信的tab,开始是“找朋友”,后面变成“朋友们”,现在变成是“发现”,为什么叫“发现”?因为“发现”特么的是抽象到一个“基类”,“基类”就是世界万物的最根本的状态,因为你足够抽象,你会发现我们往里面放啥都不觉得奇怪。
再一个例子,微信第四个Tab叫“我”,原来放“设置”的地方。为什么会把“设置”抽象成“我”?
学会抽象的办法就是找共性。
层级是什么?层级就是分类。
人天然就是会分类的。
最后,当你抽象和分类的时候,一定不要忘了充分感受用户的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