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理论】FOR模型对于产品增长的作用
2019-09-27
信息碎片化、组织、再组织
什么样的产品更有可能获得高速增长?
新美联合集团CEO陈琪在很久之前提出了FOR模型来判断:
Fragments 碎片
Organize 组织
Re-Organize 再组织
特征1:碎片(Fragments)
产品中的主要内容,一定是碎片化的,而且碎片是同构的。
比如Twitter把「一切事物」碎片为140个字、新浪微博把「一切事物」碎片为140个字+一张图。
“碎片的丰富性”基本上决定了这个产品最终平台化之后的基础规模,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新浪微博的规模百分之百的要比蘑菇街大,因为它的碎片是「一切事物」,而蘑菇街只是「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」。
产品的定语越多,规模越小。
特征2:组织(Organize)
为什么要碎片化?
因为同构的碎片很容易以各种维度被组织起来。
twitter——按时间线组织
Tumblr——按标签组织
信息沉淀和信息流转的速度成反比,这跟信息的组织形式是密切相关的。
信息的组织形式越自由,信息流动的速度越快,也越难以获得沉淀
因为时间线是最自由的组织形式,所以新浪微博的信息流转最快,但信息很快过期;
蘑菇街的组织形式受商品天然品类的边界限制,所以流转相对较慢,但是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沉淀,挖掘出「最热」的商品来引导有「从众心理」的用户。
特征3:再组织(Re-Organize)
当信息碎片按某种形式组织好之后,这样的产品还会允许用户用非常自由的手段重新组织信息碎片。
举例:
- 比如新浪微博的「转发」功能,就是把别人的信息碎片重组到自己的时间线中;
- 小红书的「喜欢」功能,可以把别人分享的好内容,极快地收藏到自己的专辑中。
总结:
再组织的本质作用是将有限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地重复利用,以此提高生产率。
与信息流转速度恰好相反,信息的沉淀跟再组织的多样性,成正比。
为什么满足FOR模型的产品有更高的概率获得较快成长?
- 生产率
符合FOR模型的产品,相比传统产品有更高的信息使用率,因此生产率更高。这是本质原因。 - 适合移动设备,内容碎片化,自由的组织形式和再组织动作的轻量化,利于浏览和分发。
总结
- 在互联网的产品中,信息越碎片,信息越容易组织,用户参与的再次组织多样性,决定了产品的成长。
- 信息的流动速度与信息的沉淀成反比。即信息流转越快,信息过期越快。
- 用户参与下的信息再组织越多样,信息越能留存下来。即再组织多样性与信息沉淀成正比。
- 合理进行数据信息的多次组织,可以实现有限信息的多次重复利用,提高信息的利用率。